影评丨苏丹:跨越时空的致敬
当运-20缓缓降落在机场,覆盖着国旗的志愿军遗骸被小心翼翼抬下时,我通过银幕看着那些沉睡了七十多年的英雄“回家”,深刻地感受到了原来我们今天的安稳日子,是无数革命先烈用命拼出来的,真的是来之不易。
当运-20缓缓降落在机场,覆盖着国旗的志愿军遗骸被小心翼翼抬下时,我通过银幕看着那些沉睡了七十多年的英雄“回家”,深刻地感受到了原来我们今天的安稳日子,是无数革命先烈用命拼出来的,真的是来之不易。
这个成绩不算差——前两部积累的观众基础摆在那,抗美援朝的题材自带国民度,加上7700多个特效镜头堆出来的炮火场面,完全撑得起“国庆档刚需片”的定位。
走出电影院,真想大喊一声“太长了”,观影时我全程如坐针毡,只想感慨,这简直是我人生中漫长的143分钟。
作为系列电影的收官篇,《志愿军3》在表达上更丰富,它由两条故事主线贯穿,一条是前线战场,另一条是外交谈判,两条线不仅同时进行,还彼此呼应,全景式呈现抗美援朝真实战场。
我看完第一感觉是这片子特像“映像版史书”,该有的史实一点没落下,但也因为想把啥都装进去,毛病也挺明显,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片子的好与坏。
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最让人震撼的,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,而是那些藏着先辈战略智慧的细节。影片聚焦抗美援朝 “边打边谈” 阶段,通过一个个敢拍、写实的细节,揭开了先辈制定 “以打促和” 战略的深层逻辑。看懂这 3 个关键细节,才能真正明白:当年先辈们在复杂局势下,
有很多观众觉得,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很难再拍出新花样了,再拍就是卖情怀、炒冷饭了。直到我看完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后,发现座位周围的观众都在擦眼泪时,我敢笃定,《志愿军3》确实不一样,陈凯歌导演另起炉灶,向我们呈上了新东西,拥有了新感受。
我们在追溯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时,总是会将目光聚焦在前五次重大战役上,往往忽略了“边打边谈”重要阶段。根据史实记载,这一阶段敌我双方的伤亡人数,超过前五次战役的总和,拉锯谈判的时间也长达两年,对于这段历史,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,《志愿军3》都进行了全景式的细节还原。
陈凯歌导演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上映,三部曲终于迎来收官,看时发现该电影比想象中更为大气、磅礴、克制且引人深思。
票房领跑国庆档、观众满意度最高、豆瓣评分7.3,口碑持续发酵的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,作为系列电影的最终篇,还收获了“系列最佳”的评价!《志愿军3》是如何做到的呢?
众所周知,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被拍了又拍,关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我们也都耳熟能详,但长达三年的战争过程,总有一些作战历程会被我们忽略,也鲜少出现在银幕之上,比如,经历长达747天的“边打边谈”环节。
作为《志愿军》系列的收官之作,电影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需在前两部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的基础上完成收尾,这对整个三部曲的完成度与完整性至关重要。
当银幕上的炮火渐熄、谈判桌上的钢笔落下,“和平”二字却久久萦绕在心头……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没有用一句直白的旁白定义和平,却让每一个镜头都在叩问:我们追寻的和平,究竟是什么?它从不是被动降临的馈赠,也非一纸协议的轻描淡写,而是用拳头筑牢根基、用生命守护道义、用
被一把黑漆漆的手枪抵住额头,与敌人沉默对峙的几秒钟里,演员彭昱畅的心跳骤然加速。他清楚地知道,面前的道具枪没有任何子弹,周围的一切都是戏里的场景,但身体仍然本能地想要偏向一旁。
作为《志愿军》三部曲的第三部,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聚焦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至签署停战协议期间“边打边谈”的历史进程。将这场历时747天、打破了世界军事史上最长停战谈判纪录的谈判期间发生的故事,系统梳理展现在大银幕上。
国庆假期,电影院成为不少人的必选去处。据网络平台数据,截至10月2日12时25分,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(含预售)突破5亿!
2025年开年至今,中国电影市场佳片不断。从春节档的“史上最强”开局,到暑期档的“类型多元”爆发,再到国庆档的“多片竞逐”,每个关键档期都有力拉动了电影市场热度。
国庆8天假,要上映13部影片,涵盖主旋律、动作、喜剧、动画等多种类型,一天一部都看不完!
国庆假期,电影院成为不少人的必选去处。据网络平台数据,截至10月2日12时25分,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(含预售)突破5亿!
国庆8天假,要上映13部影片,涵盖主旋律、动作、喜剧、动画等多种类型,一天一部都看不完!